一、 简介。

    二、 中医论糖尿病。

    三、 西医论糖尿病。

    四、 本论、结论。

    曹金祥,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广东老字号百年天愈堂第五代嫡传人,中山天愈堂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市天愈堂中药多肽工程研究所所长。自幼跟从祖父梅县“药王”曹桢华,背诵《草药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古籍,又从伯父、父亲教诲,诵读《汤头三百首》《药性四百味》《濒湖脉学》等典籍。

    大学期间还课余研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神农本草经》等,毕业后在从教期间,偶用汤方为同事、家长治病。在中山发展天愈堂期间更学习《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等书籍,并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兼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市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市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山市民营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中山市健康养生协会副会长、中山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侨联委员、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民建委员等社会职务。

    还与彭都教授共同研发了五项专利项目:①一种治疗膀胱结石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②一种治疗便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③一种治疗癫痫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④一种治疗失眠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⑤一种治疗痔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治疗癫痫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中医认为:糖尿病古称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消渴病之名称,首见于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惜已遗。其内容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消中消渴肾消方》。《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云:“《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注:当作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注:当作此)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消渴病,或名消渴证,即后世三消证之分类及症状表现概导源于此。

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消渴病又有消渴、消中、肾消三消证之称谓,即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又,消渴病之名称,或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疾,别版本或作“病”,《汉书·司马相如传》正作“病”。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崇。

    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太平圣惠方·三痟论》说:"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确提出"三痟"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