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九州中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甘肃 兰州 730046;
2、甘肃省中医院
[摘 要]目的:探讨复方黄鼬乌鸡羊肝丸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再按中医证型分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分别予经验方复方黄鼬乌鸡羊肝丸Ⅰ、Ⅱ、Ⅲ号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环孢菌素A和康力龙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后疗效及外周血象、骨髓象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0%,对照组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肾阳虚型优于肾阴虚型(P<0.05);各组治疗前后骨髓增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鼬乌鸡羊肝丸治疗CAA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环孢菌素A和康立龙。
关键词:黄鼬乌鸡羊肝丸,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施治,中医药疗法,临床疗效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普遍认为与造血干细胞受损、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是一种较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1]。再障的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西医主要采用环孢菌素A(CsA)、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等免疫抑制剂以及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等进行治疗[2]。虽然西医治疗再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费用昂贵,副作用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运用。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再障的报道甚多。祖国医学治疗再障常将其与脏腑相联系,目前国内中医学术界认为再障的病因病机多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3],本文作者以民间验方为基础,根据再障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按照中医临床分型,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8例CAA患者均为甘肃省水利水电局职工医院和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九州中路社区卫生服务站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门诊患者,均符合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CAA的诊断标准[4]。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46±8.56)岁,最小者22岁,最大者64岁;病程3-63个月,平均病程32.5个月;对照组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45.06±7.86)岁,最小者25岁,最大者65岁。病程3-70个月,平均病程36.5个月,入选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数据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简介:赵文金,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疑难病诊治
Call:13919068756 Email:zhaowenjing2010@163.com
通讯作者:赵多明,男,甘肃民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理学与创新药物发现方向Email:duomingzhao@163.com call:15117162807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4]
入选病例均符合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CAA的诊断标准。CAA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3)骨髓象:①3系或2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升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似,则称重型再障Ⅱ型。
1.2.2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5]
中医辨证分型按照1989年6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座谈会颁布的分型标准,将治疗组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肾阴虚型(12例):证候:低热,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口渴咽干思饮,失眠多梦,出血明显,常有感染,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阳虚证(18例):证候:面色苍白,头晕无力,形寒肢冷,腰膝软弱,夜尿多,便溏,出血轻,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脉迟细或滑。
阴阳两虚证(10例):证候:面白无华,畏冷,心悸气短,盗汗自汗,手足心热,渴不思饮,失眠遗精,便溏,少量出血,舌淡苔少,脉细数或虚大而数。
1.2.3 排除病例标准
所选病例临床资料不全者,疗程不足(未满6个月)者,或不按规定服药者,或中途退出者均不被纳入本研究之列。
1.3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根据证型服用复方黄鼬乌鸡羊肝丸(Ⅰ号方、Ⅱ号、Ⅲ号),每日3次,每次l丸,温开水送下,30天为一疗程,本药无明显副作用, 唯遇发热时需暂停服,用药期间须慎风寒,忌房事。
西药对照组:环孢素A,6mg/d/kg分3次,口服;康力龙每次2mg,口服,每天3次,为保护肝功能同时口服肌苷片及多种维生素片。
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作疗效判定。若合并感染出现发热时,可按中医辨证方法给予汤剂或短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伴有出血表现,可按中医“血证”辨证治疗,或短期配合使用西药止血剂。如贫血严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可适当输血以改善症状。
1.4 复方黄鼬乌鸡羊肝丸药物组成:
基础方:熟地黄50g,山药24g,山茱萸24g,黄芪40g,桑椹子24g,西洋参10g,枸杞子24g,白术40g、炙甘草6g。Ⅰ号方:肾阴虚者加天冬30g,女贞子40g,川牛膝20g,墨旱莲60g,阿胶30g(烊化);Ⅱ号方:肾阳虚者加附子24g,鹿角胶40g(烊兑),当归24g,**羊藿30g;Ⅲ号方:阴阳两虚者加巴戟天20g、肉苁蓉20g、补骨脂20g、菟丝子24g、柏子仁20g、麦冬15g、石菖蒲15g。发热者加水牛角片30g,白薇24g,连翘30g;皮肤紫斑、齿龈出血等加阿胶珠24g,仙鹤草60g,茜草60g,三七粉6-10g,山羊肝3具、乌鸡、黄鼬各3只。
1.5 复方黄鼬乌鸡羊肝丸配制方法:
将乌鸡、黄鼬去内脏存毛,将上述基础方加Ⅰ号方、Ⅱ号方、Ⅲ号方药分别纳入乌鸡和黄鼬腹内,缝合,以黄泥外糊厚2cm,用桑柴火烧3~4h至鸡肉焦熟,去泥土,将残毛拔净,撕碎晾干,鸡肉、鸡骨、黄鼬肉骨及其内药物共研末备用,山羊肝,蒸笼蒸熟,竹刀切片,灰瓦文火焙干,研极细末过缔,弃其筋杂,研细末,
同前备用粉末共搅过筛拌匀,制成5g重蜜丸,即得药用复方黄鼬乌鸡羊肝丸Ⅰ号、Ⅱ号、Ⅲ号。
1.6疗效评定标准[4]:
按1987年中华血液学会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
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量男性120g/L,女性100g/L,白细胞4×109/L,血小板80×109/L,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量男性110g/L,女性90g/L,白细胞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
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未达明显进步,判定前三条标准均应在3个月内不输血。
1.7 观察指标
1.7.1 中医证候主观:指标对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耳鸣以及面色唇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6个主症采用等级计分评价方法,即按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月后进行评分登记,观察治疗前后积分变化。再按尼莫地平法比较中医证候疗效。
1.7.2外周血象:观察外周血中血红蛋白(HGB)计数、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
1.7.3 骨髓象: 观察骨髓的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分级:Ⅰ级,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1~2/1;Ⅱ级,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0/1;Ⅲ级,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30/1;Ⅳ级,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50/1;Ⅴ级,增生严重减低: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300/1。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试验结果。计量资料在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情况下应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因样本量小,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并以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分别和对照组疗后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组 别 | 中医证型 | 例 数 | 基本治愈 | 缓解 | 明显进步 | 无效 | 有效率(%) |
治疗组 | 肾阳虚 | 18 | 3 | 7 | 6 | 2 | 88.89 |
肾阴虚 | 12 | 1 | 5 | 4 | 2 | 83.33 | |
阴阳两虚 | 10 | 1 | 3 | 4 | 2 | 80.00 | |
对照组 | 18 | 0 | 8 | 6 | 4 | 77.78 |
2.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的比较
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三种证型治疗后外周血象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三种证型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的比较()
组 别 | 中医证型 | 例 数 | 时 间 | HGB(g/L) | WBC(×109/L) | PLT(×109/L) |
治疗组 | 肾阳虚 | 18 | 治疗前 | 68.35±8.23 | 2.36±0.43 | 59.75±6.35 |
治疗后 | 102.45±9.78* | 3.84±0.56* | 75.28±5.87* | |||
肾阴虚 | 12 | 治疗前 | 58.56±7.65 | 2.23±0.76 | 43.18±5.62 | |
治疗后 | 86.85±12.24* | 3.12±0.82* | 64.23±7.23* | |||
阴阳两虚 | 10 | 治疗前 | 72.36±8.35 | 2.73±0.52 | 45.75±7.35 | |
治疗后 | 98.45±8.69* | 3.73±0.64* | 61.32±6.56* | |||
治疗组 | 18 | 治疗前 | 49.20±7.63 | 2.46±0.35 | 47.45±6.12 | |
治疗后 | 89.28±9.25* | 3.67±0.27* | 67.36±8.26* |
注:*表示各组血象指标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治疗前后骨髓象的比较
结果表明,治疗组中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骨髓增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疗后骨髓增生程度有所好转,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后病人骨髓象虽有一定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骨髓象的比较
组别 | 中医证型分组 | 例 数 | 时 间 | 骨髓增生程度 | ||
Ⅲ级 | Ⅳ级 | Ⅴ级 | ||||
治疗组 | 肾阳虚 | 18 | 治疗前 | 0 | 10 | 7 |
治疗后 | 2 | 12 | 4 | |||
肾阴虚 | 12 | 治疗前 | 0 | 7 | 5 | |
治疗后 | 1 | 8 | 3 | |||
阴阳两虚 | 10 | 治疗前 | 0 | 3 | 7 | |
治疗后 | 1 | 4 | 5 | |||
治疗组 | 18 | 治疗前 | 1 | 8 | 9 | |
治疗后 | 2 | 10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