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水煮竹罐技术
基本情况:
中药水煮竹罐技术是我国传统康复疗法中的一种拔罐疗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北京康本堂中医研究院在单纯用水煮罐的基础上做了改进,由原来的单纯水煮或单味药水煮发展成了配方水煮,主要有舒筋活络方、祛湿排寒方、补肾方、排毒养颜方、肠胃保养方、妇科护理方、瘦身方等,由原来的直径为5-7公分的竹筒发展成了专门选制1-2年生直径为1.5-2.5公分大小细毛竹做成的拇指罐,这种拇指罐运用起来灵活方便,吸力大,痛苦小,拔完没有痕迹。由原来的单纯拔罐发展成了理疗和罐疗为一体的综合疗法。经过配方煮过的竹罐再给患者调理后起到了热疗和罐疗的双重作用,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循经选穴配穴,通过理疗和罐疗后,药罐内的药气热敷而达到祛除邪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恢复正气的作用。用这种疗法对患者实施后既能防病祛病又能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因为能够直接达到病灶的部位,所以该疗法对风湿、慢性劳损、外伤后遗症等引起的颈肩腰腿疾患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中风、心脑血管后遗症的术后康复同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理论依据:
中药水煮竹罐技术是祖国传统康复医疗手段---拔罐中的一种,在隋唐的医籍“外台秘药.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此法沿用至今上千年,属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以专门选制的1-2年生坚固的细毛竹(斑竹)节,在剥去其外表皮后半机械加工制成一端有节密闭,一端开口不规格的竹罐(竹管)。通过煎煮后,罐内遗留膨胀的热气,气体在冷却过程中产生负压,大气压使使罐口吸附于人体不同部位(经穴)上,产生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祛邪止痛、祛瘀排毒等作用,常用于感受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原因引起的肢体不同部位风湿痹症、关节周围粘连、慢性肌肉劳损、椎体的退行性改变等症状,因其具有罐口小,可沿经穴灵活使用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远端小关节附近的病变。在治疗调理中配合中药使用,可进一步增强疗效。
辅助产品:
1.中药:当归20g、羌活18g、独活18g、防风18g、荆芥12g、牛膝18g、青皮10g、五加皮20g、炒杜仲18g、红花10g、枳壳10g、甘草10g等
2.拔罐器:竹罐。原理:竹纤维内部特殊的超细微口结构,可以在水中瞬时膨胀,使其具有强劲的吸附能力,快速吸收并储藏水分及药物,使配方药物局部渗透而达到的活血、通络、化瘀、滋养等综合作用,极大地调动了人体机能,治疗方法还具有痛苦小、见效快、周期短、不易复发等特点。
3.刮痧板:泗滨砭石刮痧板。原理:砭板是用泗滨浮石制作,具有特殊的能量场,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均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起到活血化瘀、治疗疾病的作用;再者,由于泗滨浮石的特性,使用砭板进行治疗时,并不要求出痧,就能达到较好的疏通经络、排毒的作用;还有,由于泗滨浮石具有微晶结构,质地光滑细腻,作用于人体有非常舒服的感觉,不需要润滑油等介质,术者在接受治疗以后,皮肤不会有不适的反应。
适应症:各种风寒湿痹及慢性劳损引起的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关节炎、胃寒、宫寒等
禁忌症: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